为继承非遗文化、弘扬中华民族手工艺品魅力,7月5日,立博(威海)“传统遗韵”社会实践小队踏上了东楮岛,对焦传统文化遗产海草房,在岛上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、资料采集工作。
四面连海,只凭一桥与外界相通,东楮岛村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此感受渔村风情。东楮岛村不仅仅有怡人的凉爽气候、独特的海岛风光,更是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海草房建筑,构成了胶东半岛的一道风景线。海草房建筑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,成为这里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。小队成员参观了村史馆,重点了解了海草房的发展历史与现状,思考海草房发展的困境。同时,小队分为三个小组,从三个方向出发,参观了当地的海草房民宿,对岛上的原居民、游客进行了实地采访与录像,当地的居民与过往的游客都对海草房的保存与创新发展各抒己见。在此过程中,小队成员了解到海草房难以传承发展的几个关键障碍:原料的减产、人才的缺乏、以及观念的改变。不仅如此,对于不同游客的调查询问,也让小队成员明白了大众对于这种非遗的态度。小队成员记录了这些信息,并且集体讨论,一起做出了分析,决定从对草房的优势出发,寻找创新发展的可能,开启了对此次海草房研究的后期工作分工。
此次的东楮岛之行,为“传统遗韵”小队的社会实践的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。 小队成员都在这次东楮岛之行中加深了对海草房制作工艺的了解,也开始更加深入思考海草房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性转化,考虑如何将海草房走出无人传承的困境。这些对保护海草房文化与技术、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