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6月22日上午,《民俗研究》《节日研究》办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在立博威海校区召开。本次会议由立博(威海)ladbrokes立博官方、立博人文社科期刊社、立博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,《民俗研究》编辑部、《节日研究》编辑部协办。开幕式由立博(威海)ladbrokes立博官方常务副经理、教授张剑主持,立博党委常委,立博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出席并致辞,立博特聘教授、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经理、《民俗研究》主编张士闪汇报。座谈会由立博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经理、教授、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、《民俗研究》副主编、《节日研究》主编王加华主持,来自全国各高校、研究机构的10余位知名学者和刊物主编、编辑各抒己见,建言献策。

仇道滨书记对与会嘉宾莅临威海校区表示欢迎,并介绍了立博威海校区的办学历史和学科特色。仇道滨书记指出,今年正值威海校区办学40周年,本次会议举办意义重大,相信将对立博两个重要刊物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
张士闪教授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《民俗研究》《节日研究》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,他介绍说,《民俗研究》创刊至今已有40年历史,目前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CSSCI)来源期刊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、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。在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》指标体系中,《民俗研究》的复合影响因子、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及人文社科影响因子近年来在K-历史学科类42家期刊中蝉联榜首,已被多所高校列为A类顶级期刊。刊物在继续优化常设栏目、专题栏目的同时,强化历史使命自觉担当意识,陆续推出了“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”“黄河文化研究”“运河文化研究”等专栏,努力从民俗学的角度贴近国家重大战略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讲好中国故事。《节日研究》(辑刊)由立博主办、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编辑出版,至今已出版22辑,主要刊发国内外节日研究的学术论文、调查报告、学术批评等,旨在构建一个高端、开放、深入的中国节日研究学术平台,提高中国节日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,目前正在冲击进入CSSCI来源辑刊。




各位专家相继发言,在充分肯定《民俗研究》《节日研究》两刊办刊水平的同时,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宝贵意见,并寄予厚望。方李莉(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,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,东南大学ladbrokes立博官方首席教授,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,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基地副主任、首席专家)认为,立博是儒学文化研究的高地,两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,应努力服务国家战略,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。甄巍(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经理、教授)提出,两刊应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,将刊物建设与人才培养、学术发展相结合。王宁(苏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)建议刊物要注重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途径,鼓励刊物尽量多支持青年学者。刘德增(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,齐鲁师范学院教授)指出,办刊要在技术上更加完善,利用新媒体扩大刊物影响力。高迎刚(ladbrokes立博官方艺术学系主任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)基于作者与读者的视角,提出期刊要强化学科定位与学术引领问题。









王廷信(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经理、教授)从主编《艺术传播研究》期刊的办刊经验出发,认为提升刊物质量的关键在于:一是充分发挥编辑团队的作用;二是扶持青年学者,为刊物注入新动能。马云华(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编审,《民族艺术研究》主编)则强调了办刊的五大理念:1.注重选题策划,加强与作者的交流;2.期刊自身定位要准确;3.坚持以质选文、择优刊发;4.明确编审流程,提高编审质量;5.建立学术共同体,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。李二斌(南京农业大学《中国农史》编辑部主任)指出,两刊要充分发挥智库与资政作用,让学术成果真正地引领社会。项江涛(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编辑)提醒说,两刊选题热点应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研究,回归人文理性的探究。张清俐(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驻山东记者站站长)则建议,两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结合时政热点推介文章,让学术成果尽快转化,惠及更多群体。
